中兴在美国遭遇禁令,一时间在中国产业界全民开始反思芯片、关注芯片。我们知道的中芯、龙芯、中星微都是中国比较有名的芯片厂商。近几年,紫光也以国家队的身份入场,通过收购 自研的模式加大在芯片领域的投入。
前些天,阿里收购了中天微,要做中国人的芯片,其实之前,阿里还投资了寒武纪、barefoot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以及翱捷科技(asr)等5家芯片公司。
在中兴事件后,我们突然发现:中国近二十年对芯片产业的扶持,我们熟悉的863、18号文件、核高基项目,其实在中国已经有一大批芯片企业存在,甚至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但是在服务器、pc、手机芯片这类核心应用中,始终尴尬。
自主芯片,真的没有解救之道吗?
生态之痛:没有产业化的研发都是在耍流氓
在华为、小米、阿里这类企业入局芯片之前,中国做芯片的思路就是“扶持”、“补贴”为主导。企业虽然也投入研发,但是“等”和“靠”的思想非常重,等政府给钱,靠政府给客户、给市场。
前几天,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资深市场营销和战略咨询专家王煜全在前哨大会上说到对当今科技发展的几个观点:
“科研发投入1元钱,产业化需要百元跟上”;
“任何没有产业化的研发都是在耍流氓”;
“推动世界进步的不只是科学家创造的,还有企业家”;
这让我们媒体界的前辈刘克丽老师颇为感慨,她在20多年前就说过:
“没有被市场化的研发都是巨大的浪费,不如不研发”;
“产品在研发时就应该设计好伙伴、用户生态,否则研发产品白投入”;
“用设计费的百分之一做市场投放是保证前提不开发投放”;
其实,這些的观点,都指向一个问题:生态。这也是中国芯片没做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兴事件之后,全国上下又都开始重视芯片产业,反思问题,然后又大干快上,“一窝蜂”去做重复的芯片研发。我们最近注意到,资本市场的芯片概念股已经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两三个月前还热衷于区块链创业的创业者们,这些天已经悄悄将bp上“区块链”三个字改为“芯片”两个字,就像懂懂笔记此前在《紧追风口的创业者:“研发”芯片全靠ppt》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样。
如果还是这样干下去,中国的芯片依然没戏。
那么机会在哪呢?
要想发展芯片,必须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态,配合以好的应用,让芯片真的跑起来。
深圳市鸿怡电子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生产、开发芯片测试治具的厂家,公司具有高技术、高学历的研发创新人才,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时刻准备着,用我们的芯片测试产品和技术,迎接新的芯片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芯片创新之路添砖加瓦!